通知
FOCA MARKETS不会以任何名义通过电话、短信或邮件等方式要求客户提供帐户等个人信息,若有任何疑问,请在官网或官方APP内咨询在线客服核实。
关闭

深度|平安理财的“阳谋”:低回撤信仰刻入考核,撬动母行高质AUM

来源于:本站

发布日期:2025-09-19

各类资管产品中,没有谁在负债端比银行理财受到的低风险偏好束缚更重。在票息“保护垫”变薄、中高收益资产欠配、市场波动更穿透至净值的当下,强调“绝对收益”仍是多家理财公司首要经营导向。

1.16万亿元规模的平安理财,自2020年8月成立以来,将回撤管理置于重要位置,辅以清晰的指标考核和严格的管理机制,力求投资者稳健的投资体验。

截至今年7月末,平安理财旗下的固收及固收+产品近3年整体平均年化收益率录得3.46%,处于同业前列。渠道代销的最短持有期产品中,投资者任一时间买入固收和固收+,持满期限后的正回报概率分别达到98%和99%。

稳健的正收益是在对回撤的良好管理上实现的。在今年市场震荡的环境下,截至今年7月末,平安理财的产品破净比例仅0.65%,产品负收益比例仅0.55%,大幅低于行业的平均水平。

在严控回撤的基础上实现投资收益的增厚,在投研能力打磨上持续给自己“上难度”——这是过去五年平安理财顺应理财行业真净值化转型,坚持打造核心竞争力一以贯之的方向。

在日前举办的“买理财找平安”理财服务升级发布会上,平安银行行长助理王军表示,“迈入低利率时代,银行理财自然而然承接了一部分从存款流出的资金。要打造真正的‘好理财’,才能为老百姓的财富保值增值发挥‘压舱石’的作用。”

站在平安银行深入推进零售转型的节点,如何围绕客户的需求做好理财服务、提升客户投资体验,进而助力母行撬动高质量AUM的增长,打造财富管理侧的可持续增长动能,或将是平安理财在新五年征程打造第二曲线的新机遇。

低回撤信仰刻进基因

“近年来,理财业进入了波动显性化、常态化的净值2.0时代。但这并不意味着银行理财舍弃了稳健的基因。相较于其他资管品类,银行理财整体净值波动小的特点不会消失,关键是在新周期下如何定义‘稳健’。我们认为的‘稳健’是要直面波动、管理波动、穿越波动。”平安理财董事长张东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直面、管理,直至穿越波动,而且是以更严谨的态度和更严格的标准——这在平安理财内部由上至下已形成共识。记者了解到,平安理财内部对固收系列产品的收益要求与公募基金同类型产品保持一致,但净值回撤需控制在后者的一半。

在低波导向下,平安理财的投资条线需要自上而下完成对“绝对收益”目标的配置:先根据客群不同需求和风险偏好,明确不同产品的风险定位,将产品按低波、中低波、中波等波动特征切分,再以目标波动率为核心框架匹配不同的风险预算,并基于宏观经济、产业周期等动态调整多资产配置比例,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挖掘收益增强机会。

“比如有的客户可以接受1.5%—2%的回撤。在这个风险预算下,产品适配的策略可能就包含了转债、量化甚至部分权益的策略。”平安理财相关投资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解释道:“我们每天都会收到产品业绩追踪报表,确保波幅控制在目标波动率框架内,一旦产品接近回撤线,风险管理系统就会发来提示。”

前述人士进一步指出,“基于回撤目标管理产品的挑战是,有时候客户能接受多大的回撤并不太明确,或者是动态变化的。如何提升产品与客户相适配的精细化程度,是难度系数相当高的‘技术活’。这对理财公司对客户画像的勾勒、客户风险偏好的问题设置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平安理财对客户的真实风险偏好及持有期倾向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这个认知也被应用在了产品的研发逻辑里,比如平安理财目前的中波产品主要为期限较长的产品线,比如180天、270天、一年定开或最短持有期,通过更长周期做好波动风险管理并力争实现正回报;而低波或中低波产品的最短持有期则往往设置为7天、14天等,并匹配低波资产和策略,便于投资者更放心做好流动性管理。也即是说,从产品设置逻辑上,平安理财已经牢牢拉紧了“严控回撤”的准绳。

按交易日计算,平安理财从2020年成立以来,每天为投资者创造了1个亿的投资回报。在平安银行上架的定期开放型产品中,固收类以及“以绝对收益为目标”的“固收+”产品线,均实现到期收益为正。如固收类产品“启航增强稳盈定开”系列,自2023年底成立至今年9月,在低利率叠加债市震荡的大背景下,该系列实现了近两年来周度净值无回撤的亮眼表现,历史到期合计130期,平均到期年化收益率3.41%。

打造“工业化+平台化”投资管理模式

经过近年来的实践,平安理财提出了打造“工业化+平台化”的投资管理模式。“平台化”理念已在头部基金公司植根,而“工业化”的提法则更具平安理财投研的烙印。

张东告诉记者:“平安理财现有约1500只产品。如果参照基金行业经验,一个基金经理管几只产品,对理财公司而言是难以覆盖的。所以我们提出了‘工业化+平台化’,一是解决产品风险收益特征一致性的问题,二是解决投资效率的问题。”

以固收类理财产品为例,一般会配信用债、存单,也会在R2产品里配置适量的风险资产。传统情况下,这要求投资经理是个全才,兼通信用精选、流动性、利率、风险资产配置等。但这种全才稀缺,而且品控也很难标准化。于是平安理财摸索出一套方法论,设置专业策略团队在下层专注于策略研究(涵盖信用债、存单、REITs、红利、转债等),投资经理则在上层负责资产配置,像组装汽车一样调用不同零件。

“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团队协作机制,我们把成熟的定价能力和资产配置能力沉淀在平台上,确保同一系列每只产品的实际运行,与其呈现的风险收益特征、波动情况和回撤底线是一致的,这就是‘工业化+平台化’带来的显著优势。”张东从投资侧进一步阐述该模式的实操路径:对任何一个产品系列,会有非常明确的配置指引(短债、中短债、长债、风险资产等的配比),上层投资经理结合跨资产跨周期的宏观视角以及下层策略团队给出的配置建议,在3%—5%的可调节区间内进行科学的资产“组装”。

在他看来,“工业化+平台化”的投资管理模式好比“搭积木”,底层负责策略的模块化生产,顶层根据投资目标进行科学封装,其拓展性和适配性都得到了加强。在这种协同机制下,一方面能够高效整合公司内外部的优质资源和投资策略,形成全量、全域、同宽、共享、协作的平台化能力和组织优势;另一方面为公司拓展多资产、多策略夯实了平台基础,最终形成可适应多种市场环境的可持续投资优势。

据介绍,超过600亿元规模的启元策略系列就是平安理财“工业化+平台化”模式的成功实践,其通过自主研发的利率债机器交易模型对下层配置子策略(包括信用策略、骑乘策略、机器择时交易策略等)进行动态调整,在减少对资产及票息模式的依赖、追求交易增厚的同时,以量化对冲策略严控波动回撤。截至目前,平安理财启元策略定开式产品到期兑付超150只,业绩达标率100%,平均年化收益率达4.18%。

撬动高质量AUM增长

在市场波动加剧、利率持续下行的背景下,兼顾了流动性、稳定性、增值性等多重功能的理财产品,正在商业银行财富管理版图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单一追求存款规模的扩张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非常重视银管资产、银保资产,尤其是基础理财,它正成为我行AUM高质量发展的蓄水池。”平安银行行长助理王军在2025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如是说。

事实上记者此前就已报道,面对零售存款定期化趋势加深、零售信贷投放缩量的困境,已有股份行从内部考核机制开始“动刀”,试图在“缓增长”的大环境下,构筑更有韧性的零售负债和资产结构。平安银行,就是其中的一家。

王军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表示:“目前基础理财占比还不够高,在大财富管理板块,其潜力仍有待进一步被激发。(平安银行)需要调整结构,来提升基础理财在大财富管理中的作用”。在他看来,提升基础理财占比,既有顺应居民财富配置偏好趋势的考虑,也有调优平安银行AUM结构以加强其韧性增长的战略意图。

也正是基于上述目标,平安银行与平安理财联合对理财产品体系进行了系统性梳理与品牌化升级,并于日前推出了“安+心稳致远”产品体系,涵盖了四大产品系列:“安心”是现金管理类产品,定位于客户闲钱管理的工具;“安稳”是以绝对收益为目标的固收类理财产品,为客户资产配置的“压舱石”;“安致”是主打“多资产、多策略”的“固收+”产品,以稳健方式参与资本市场;“安远”是混合类产品,以追求长期投资增值为目标。产品体系的升级,旨在以更清晰的产品定位、更丰富的场景功能积极回应投资者日趋多元的财富管理需求。

“安+心稳致远”品牌升级,既是满足投资者对财富管理服务需求升级的新起点,也是资管机构与财富管理机构职能进一步融合的成果。平安银行将继续携手平安理财深化业务协同,在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领域继续提升核心投研、产品供给与客户服务能力,共同为投资者带来更省心、更省时的财富管理体验。

排版:汪云鹏

校对:廖胜超

温馨提示:本站所有文章来源于网络整理,目的在于知识了解,文章内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操作,风险 自担。本站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原创性。相关信 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

栏目热文

深度|平安理财的“阳谋”:低回撤信仰刻入考核,撬动母行高质AUM

展开全文

各类资管产品中,没有谁在负债端比银行理财受到的低风险偏好束缚更重。在票息“保护垫”变薄、中高收益资产欠配、市场波动更穿透至净值的当下,强调“绝对收益”仍是多家理财公司首要经营导向。

1.16万亿元规模的平安理财,自2020年8月成立以来,将回撤管理置于重要位置,辅以清晰的指标考核和严格的管理机制,力求投资者稳健的投资体验。

截至今年7月末,平安理财旗下的固收及固收+产品近3年整体平均年化收益率录得3.46%,处于同业前列。渠道代销的最短持有期产品中,投资者任一时间买入固收和固收+,持满期限后的正回报概率分别达到98%和99%。

稳健的正收益是在对回撤的良好管理上实现的。在今年市场震荡的环境下,截至今年7月末,平安理财的产品破净比例仅0.65%,产品负收益比例仅0.55%,大幅低于行业的平均水平。

在严控回撤的基础上实现投资收益的增厚,在投研能力打磨上持续给自己“上难度”——这是过去五年平安理财顺应理财行业真净值化转型,坚持打造核心竞争力一以贯之的方向。

在日前举办的“买理财找平安”理财服务升级发布会上,平安银行行长助理王军表示,“迈入低利率时代,银行理财自然而然承接了一部分从存款流出的资金。要打造真正的‘好理财’,才能为老百姓的财富保值增值发挥‘压舱石’的作用。”

站在平安银行深入推进零售转型的节点,如何围绕客户的需求做好理财服务、提升客户投资体验,进而助力母行撬动高质量AUM的增长,打造财富管理侧的可持续增长动能,或将是平安理财在新五年征程打造第二曲线的新机遇。

低回撤信仰刻进基因

“近年来,理财业进入了波动显性化、常态化的净值2.0时代。但这并不意味着银行理财舍弃了稳健的基因。相较于其他资管品类,银行理财整体净值波动小的特点不会消失,关键是在新周期下如何定义‘稳健’。我们认为的‘稳健’是要直面波动、管理波动、穿越波动。”平安理财董事长张东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直面、管理,直至穿越波动,而且是以更严谨的态度和更严格的标准——这在平安理财内部由上至下已形成共识。记者了解到,平安理财内部对固收系列产品的收益要求与公募基金同类型产品保持一致,但净值回撤需控制在后者的一半。

在低波导向下,平安理财的投资条线需要自上而下完成对“绝对收益”目标的配置:先根据客群不同需求和风险偏好,明确不同产品的风险定位,将产品按低波、中低波、中波等波动特征切分,再以目标波动率为核心框架匹配不同的风险预算,并基于宏观经济、产业周期等动态调整多资产配置比例,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挖掘收益增强机会。

“比如有的客户可以接受1.5%—2%的回撤。在这个风险预算下,产品适配的策略可能就包含了转债、量化甚至部分权益的策略。”平安理财相关投资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解释道:“我们每天都会收到产品业绩追踪报表,确保波幅控制在目标波动率框架内,一旦产品接近回撤线,风险管理系统就会发来提示。”

前述人士进一步指出,“基于回撤目标管理产品的挑战是,有时候客户能接受多大的回撤并不太明确,或者是动态变化的。如何提升产品与客户相适配的精细化程度,是难度系数相当高的‘技术活’。这对理财公司对客户画像的勾勒、客户风险偏好的问题设置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平安理财对客户的真实风险偏好及持有期倾向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这个认知也被应用在了产品的研发逻辑里,比如平安理财目前的中波产品主要为期限较长的产品线,比如180天、270天、一年定开或最短持有期,通过更长周期做好波动风险管理并力争实现正回报;而低波或中低波产品的最短持有期则往往设置为7天、14天等,并匹配低波资产和策略,便于投资者更放心做好流动性管理。也即是说,从产品设置逻辑上,平安理财已经牢牢拉紧了“严控回撤”的准绳。

按交易日计算,平安理财从2020年成立以来,每天为投资者创造了1个亿的投资回报。在平安银行上架的定期开放型产品中,固收类以及“以绝对收益为目标”的“固收+”产品线,均实现到期收益为正。如固收类产品“启航增强稳盈定开”系列,自2023年底成立至今年9月,在低利率叠加债市震荡的大背景下,该系列实现了近两年来周度净值无回撤的亮眼表现,历史到期合计130期,平均到期年化收益率3.41%。

打造“工业化+平台化”投资管理模式

经过近年来的实践,平安理财提出了打造“工业化+平台化”的投资管理模式。“平台化”理念已在头部基金公司植根,而“工业化”的提法则更具平安理财投研的烙印。

张东告诉记者:“平安理财现有约1500只产品。如果参照基金行业经验,一个基金经理管几只产品,对理财公司而言是难以覆盖的。所以我们提出了‘工业化+平台化’,一是解决产品风险收益特征一致性的问题,二是解决投资效率的问题。”

以固收类理财产品为例,一般会配信用债、存单,也会在R2产品里配置适量的风险资产。传统情况下,这要求投资经理是个全才,兼通信用精选、流动性、利率、风险资产配置等。但这种全才稀缺,而且品控也很难标准化。于是平安理财摸索出一套方法论,设置专业策略团队在下层专注于策略研究(涵盖信用债、存单、REITs、红利、转债等),投资经理则在上层负责资产配置,像组装汽车一样调用不同零件。

“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团队协作机制,我们把成熟的定价能力和资产配置能力沉淀在平台上,确保同一系列每只产品的实际运行,与其呈现的风险收益特征、波动情况和回撤底线是一致的,这就是‘工业化+平台化’带来的显著优势。”张东从投资侧进一步阐述该模式的实操路径:对任何一个产品系列,会有非常明确的配置指引(短债、中短债、长债、风险资产等的配比),上层投资经理结合跨资产跨周期的宏观视角以及下层策略团队给出的配置建议,在3%—5%的可调节区间内进行科学的资产“组装”。

在他看来,“工业化+平台化”的投资管理模式好比“搭积木”,底层负责策略的模块化生产,顶层根据投资目标进行科学封装,其拓展性和适配性都得到了加强。在这种协同机制下,一方面能够高效整合公司内外部的优质资源和投资策略,形成全量、全域、同宽、共享、协作的平台化能力和组织优势;另一方面为公司拓展多资产、多策略夯实了平台基础,最终形成可适应多种市场环境的可持续投资优势。

据介绍,超过600亿元规模的启元策略系列就是平安理财“工业化+平台化”模式的成功实践,其通过自主研发的利率债机器交易模型对下层配置子策略(包括信用策略、骑乘策略、机器择时交易策略等)进行动态调整,在减少对资产及票息模式的依赖、追求交易增厚的同时,以量化对冲策略严控波动回撤。截至目前,平安理财启元策略定开式产品到期兑付超150只,业绩达标率100%,平均年化收益率达4.18%。

撬动高质量AUM增长

在市场波动加剧、利率持续下行的背景下,兼顾了流动性、稳定性、增值性等多重功能的理财产品,正在商业银行财富管理版图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单一追求存款规模的扩张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非常重视银管资产、银保资产,尤其是基础理财,它正成为我行AUM高质量发展的蓄水池。”平安银行行长助理王军在2025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如是说。

事实上记者此前就已报道,面对零售存款定期化趋势加深、零售信贷投放缩量的困境,已有股份行从内部考核机制开始“动刀”,试图在“缓增长”的大环境下,构筑更有韧性的零售负债和资产结构。平安银行,就是其中的一家。

王军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表示:“目前基础理财占比还不够高,在大财富管理板块,其潜力仍有待进一步被激发。(平安银行)需要调整结构,来提升基础理财在大财富管理中的作用”。在他看来,提升基础理财占比,既有顺应居民财富配置偏好趋势的考虑,也有调优平安银行AUM结构以加强其韧性增长的战略意图。

也正是基于上述目标,平安银行与平安理财联合对理财产品体系进行了系统性梳理与品牌化升级,并于日前推出了“安+心稳致远”产品体系,涵盖了四大产品系列:“安心”是现金管理类产品,定位于客户闲钱管理的工具;“安稳”是以绝对收益为目标的固收类理财产品,为客户资产配置的“压舱石”;“安致”是主打“多资产、多策略”的“固收+”产品,以稳健方式参与资本市场;“安远”是混合类产品,以追求长期投资增值为目标。产品体系的升级,旨在以更清晰的产品定位、更丰富的场景功能积极回应投资者日趋多元的财富管理需求。

“安+心稳致远”品牌升级,既是满足投资者对财富管理服务需求升级的新起点,也是资管机构与财富管理机构职能进一步融合的成果。平安银行将继续携手平安理财深化业务协同,在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领域继续提升核心投研、产品供给与客户服务能力,共同为投资者带来更省心、更省时的财富管理体验。

排版:汪云鹏

校对:廖胜超